本刊特约
李爽
经过两年多的双减转型沉淀后,教育行业生态正在重构。就板块基本面而言,政策导向趋于明朗;结合二级市场看,其处于估值底部区域,投资性价比显著。
近期在开学效应下,与教育相关的AI应用流量显著增长,带动调整许久的教育板块迎来反弹;尽管如此,板块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,未来具备可观修复空间。截至10月11日收盘,中信教育指数PE(TTM、整体法,剔除负值)为27.49倍,处于近三年来16.45%分位点;市净率为3.68倍,处于近三年来3.95%低分位点。
教育股走强源于多重因素催化。首先在AIGC技术浪潮中,相较于其他行业,AI+教育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,涉及“备、教、练、考、评、管”等多个具体的教育应用环节,应用端流量激增进一步验证了AI在教育需求的真实性。
从政策面看,教育部发布的《关于印发〈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〉的通知》指出,要把建设学习型社会、学习型大国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,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“倍增器”。同时在板块上半年近6成个股归母净利润实现盈利后,据已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,多家教育龙头经营面持续改善,前三季度净利润预增均超50%。
AI赋能教育数字化细分龙头增长可期
AI和教育天然适配,将AI技术和产品应用于教育,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化、公平化、个性化。同时降本增效推出AI相关的课程,有望进一步在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带动AI知识技能的普及和岗位转型。目前海外已开始发力AI+教育的应用,国内也有望迎头赶上。现在不论是高校、职业教育机构,还是教培公司,均在积极拥抱AI,试图开辟新的增长曲线。近期教育股走势回暖,除了政策趋稳投资信心回升、教育股业绩回暖等因素外,跟AI应用加速落地也有关联。
其中国内公考的某领军公司,在弱化公考标签向就业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,技术方面不断发力,在AI+内容运营、AI+教学辅助、AI+数智人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投入,预计会有多种形式的AI产品上线,打造“AI+就业”领域内的新增长空间。该公司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,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净利2.15~2.55亿元,相比去年同期增长.13%~%。
此外致力于打造教育数字化底座的细分领域“小巨人”,稀缺价值突出。比如某全国教育考试信息化龙头公司,目前已形成“智慧考试+智慧教育”双轮驱动的发展形式。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3.05亿元,同比增长23.6%;归母净利润万元,同比增长26.1%。其中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收入2.31亿元,同比增28.4%;智慧教育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收入万元,同比增4.3%。
从前三季度业绩预告看,公司净利润同期上涨89.17%-96.73%,盈利万元~万元。净利润预增超80%,主要源于教育考试信息化市场需求量增加,带动公司教育信息化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加。
港股民办高教头部公司或迎估值修复
作为普通高教的一环,民办高校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重要的“就业蓄水池”。经历此前政策情绪压制、板块估值错杀后,今年以来教育政策暖风频吹、导向日趋明晰,目前板块内涵式、高质量发展基调已基本确定,“内生增长+外延发展”双重驱动下,行业龙头已逐步验证业绩成长稳健性与持续性。
其中港股民办高等教育头部公司基本面稳健,现金分红稳定,当前静态股息率约4%-9%,PE(TTM)不足10倍,存在较大估值修复空间;尤其低估值、利润修复预期较为明确、基本面及现金流稳健和高股息的标的,配置价值逐步显现。
例如我国民办高校的某龙头公司,规模优势明显,业务遍布中国、澳大利亚和英国,在校生规模位居行业第一。当前学额(一般指学校收录学生的一定名额)依然保持双位数高增长,/年集团国内高校招生学额同比增长超16%,对应增量约1.3万个。高等教育尤其本科阶段报到率普遍居于高位,因此FY业绩成长性已基本锁定。此前FYH1公司实现收入27.75亿元,同比增长18%;经调整归母净利润10.45亿元,同比增长15%。
截至10月11日,当前市盈率PE(TTM)仅为8.71倍,处于近三年来低位;市净率PB为0.92倍,接近过去三年负一倍标准差(0.88)位置。在国家保就业及大力引导学历职教发展下,公司学额增量投放预期向好,持续推动内生高质量成长,估值有望迎来修复。
教培行业积极转型效果显著龙头公司脱颖而出
“双减”政策出台后,教培公司积极寻求业务转型,转型方向包括非学科类素质类培训、学习硬件服务、留学服务、成人职业培训、直播电商等。
其中非学科类培训业务需求提升,且政策环境较为宽松,带动素质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。iResearch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亿美元。头部教培公司已逐步从阵痛调整期向新的成长期前进,投资机会也值得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hinatoystradenet.net/dspxkc/17639.html